一棟不可思議的紙管建築於2008年9月21號在桃米社區中開放啟用,其實這並不是一棟新建的建築,它的來由與桃米人有著深切的關連-地震。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一位建築師坂茂先生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管教堂,現在這間象徵著地震重建意義的紙教堂帶著不滅的精神遠渡重洋來到了桃米社區,沿續它震災後重生使命。
紙教堂落在青綠的草坪上,進到紙教堂內共有五十八根紙管支撐起整個教堂,室內與室外的長管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教堂裡使用溫暖的黃色燈系,給人一種溫馨沉靜的感受。傍晚時分,溫暖的橙黃燈泡照亮了整座教堂,與倒映在水面上的教堂光影成雙,黑夜裡讓人充滿了重生的希望和勇氣。紙教堂旁建有的「PaperDome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裡頭有自然農法的「農之園」,推廣在地農產的「食之堂」,推行創作工藝的「市之集」,藝術與生態結合的「藝之地」,強調學習的「學之房」以及讓人親自動動手的「工之坊」,讓紙教堂不僅是震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也是回歸自然生態的園區。
紙教堂前的草皮廣場是個非常適合小朋友嬉戲的地方
教堂的背景是由三種顏色的塑膠繩所排列而成
教堂的結構由紙管作為主要的支撐
教堂內部與天空相呼應形成一幅美麗的景緻
可以承重8台march的紙管板凳
建材很環保 呼應紙教堂
邱文傑也很高興能夠接下這個案子。他表示,公共工程理論上應是為全民謀福利,可是台灣的公共工程由於發包、施工的困難度等,往往讓公共工程不容易執行,而新故鄉基金會以自籌資金的方式興建紙教堂園區,是一個深具理想色彩,邁向夢想實踐的重要踏板的案子。
對於園區和紙教堂附屬建物的設計,邱文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和紙教堂融會在一起。邱文傑說,他很喜歡紙教堂,因為它非常簡單,很輕、很柔,雖然它是用紙的輕柔去對抗地心引力,用紙管當柱子去支撐屋頂,然而看來卻很堅硬。
為了對比紙教堂建材的輕柔,邱文傑運用在地性的材料,台灣建物常見的C型鋼,做為附屬建物的主要建材;而且鋼材比水泥環保,算是比較綠建築的材料,而C型鋼也不像鋼構那樣重。他以柔軟、細膩的方式使用組合的C型鋼,藉以傳達出台灣工藝的美感,讓C型鋼突破違章建築簡陋的聯想。
相對於紙教堂紙管柱線條的剛硬,邱文傑在C型鋼的結構上,大量運用曲線,把鋼的硬度相當程度地柔化。紙管柱的直對照C型鋼的圓柔,形成剛與柔的對話,塑造出整個園區建築美學的一個主題。
用便宜的C型鋼所圍塑出的吧台空間
埔里生態村 變互助平台
在園區的設計過程中,一開始邱文傑希望園區的附屬建築能夠跟紙教堂融合在一起。但經過許多次的更改設計,結果都一直無法讓人滿意。後來在與坂茂研究之後,坂茂建議附屬建物不妨和紙教堂獨立開來。由於坂茂的這個建議,而使整個園區的設計峰迴路轉。
有了附屬建物獨立的決定後,邱文傑發現,紙教堂的設計其實是蠻古典的,是屬於巴洛克時期的羅馬教會教堂的風格,新的附屬建物的設計不見得要做得那麼古典,而是融合於整體環境的態度去思考,將紙教堂當成園區的主角,用新的建築去襯托它,讓它成為園區的鑽石。
於是邱文傑在附屬設施裡作了棚架、長廊,建物的顏色,則大膽地用跟草地、田地有關的湖水綠,甚至是水藍色。邱文傑說,這可能是他的案子裡面用色最大膽的一次。
便宜的C型鋼藉由上萬個焊點組合而成的牆與柱
生機綠籬
變形金剛(台灣版)
《資料截取自「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03-2-3.htm》